西伯利亚,亚洲最荒凉的旷野,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却是当时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栖身之地。由于兵力不足,身经百战的女战士几乎都被编入了这支作战部队。她们在小分队中和男兵混编,战斗中凶猛异常,冷酷无情。“熟悉武器”并不足以形容她们的气质,这是一批可以把枪口贴在腮上,抱着枪支入睡的女兵,武器是她们生命的一部分。
教导旅的官兵曾说对他们这支部队有两个自豪:第一,这是一支在抗战中没有出过叛徒的部队,只出过两个逃兵;第二,这支部队的女战士,没有一起离婚的记录。 被命运翻弄的蒲公英
年,数十万关东军压向中苏边境,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无线电营教导员王一知,随着游击队长单立志毅然渡过黑龙江,在枪林弹雨中去寻找仍滞留在南岸和日军苦苦鏖战的丈夫。
这个旅的官兵“人人都能跳伞、会攀登、会游泳和滑雪,部分同志会使用电台收发报、会照像、能测绘、制图、爆破等技术” 包括旅长周保中将军,及所有的女兵,人人都有一枚跳伞纪念章。这也是抗日红色武装中唯一的一支伞兵部队,他们曾在东北对日军发动过一系列的伞降作战。 王一知上尉,这是她带着跳伞纪念章的留影。
因为这支部队的中国人,无论男女,每一个都是百战余生。他们或她们都曾被命运翻弄,如同大风中的蒲公英,一直飘荡到异域的荒原。他们战友的墓碑,至今还屹立在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中,在风中眺望着咫尺之遥的故国。
击毙日军中将的女狙击手
年,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于苏联远东的维亚茨克小镇,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成员除了部分苏方补充人员和从当地征召的中国战士外,均为撤退到苏联的原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在这里,他们接受了苏军提供的服装、武器,按照特种部队的标准进行训练,甚至使用了与苏联军队相同的军衔制度。
在“喘过一口气”之后,他们迅速重返战场,活跃在黑龙江两岸,建立了一种新的对日作战方式。面对猬集于黑龙江畔的数十万关东军,这支独特的部队以小分队的方式反复入境发起破袭和攻击,以微弱的兵力显示着中国抵抗者在东北地区的存在。在盟军大反攻的前夕,抗联教导旅付出重大牺牲,完成了对日军在东北地区作战部署的全面侦察,并以伞降和突击的方式引导盟军发起对关东军的进攻,完成了凯旋祖国、光复家园的壮举。由于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斯大林曾专门发布对他们的表彰,而日本关东军则借用苏联传奇将领的名字称他们为“伏罗希洛夫部队”。
一位当年中国特别旅的女兵曾经受过采访,她是特种作战小分队中的狙击手。抗战胜利后,她听在旅里工作的苏联教官说,教导旅狙击手最高的战绩是在孙吴击毙了一名日军中将。而日军战史记载,年8月,关东军第一师团师团长服部晓太郎在调任前到孙吴视察勉励部队并告别。但他神秘地死在了视察途中,他恰好是个中将! 漫长的14年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可以让不同国籍的人震撼的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曾派遣大批优秀成员前往东北投入抗战,包括杨靖宇、赵尚志、张甲洲、于天放等,大大加强了当地的组织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区域依托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形成南满、北满、吉东三大地区,部队编成十一个军。
抗联的所谓军,实际兵力并不多。这其中,实力最强的第三军总兵力为余人,其余各军总兵力多在一人左右。年,其总兵力—包含接受抗联指挥的义勇军、山林队—接近5万人。这支部队的很多成员,从年起,便和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抗争,他们是最早发起抵抗的中国人,到年日本投降,整整苦斗了1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中国,除了东北抗日联军,没有谁有这样漫长的抗争。 四十比一的生存苦战
年开始,作为从远东进攻苏联的准备战役,日本关东军对东北抗日联军连续发动大规模讨伐作战,将兵力压向作为中苏界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到年,为了配合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关东军接连组织以远东红军为目标的特别大演习,在这一年年底,关东军的总兵力竟然达到了三十一个师团,人数上升到85万人,号称百万!
当日军全力扑向中苏边境时,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北满和吉东,正夹在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
为了扼守这块中国人在东北的最后阵地,东北抗日联军的部队进行了极为顽强的抵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支军队的总司令战死沙场。而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抗联的大多数将领都没有能够活到战争结束。
曾经的抗联女战士吴玉清,年时已经92岁。她说,仗打到年,东北抗日联军连女兵都上了前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能和日军讨伐队遭遇。面对严峻的局势,各部队的后勤人员都开始发枪。吴玉清拿到的是一支小马盖子枪,她这支枪一直用到撤入苏联。
年,根据日军统计,在东北境内的抗联抵抗力量已经不及千人。面对全军覆没的危险,抗联部队开始有组织地向苏联境内转移,期望“喘过这一口气来”,使顽强的抗联可以涅槃重生,重新点燃白山黑水间的抵抗烈火。日军则试图努力彻底打垮抗联部队,围追堵截,甚至出动飞机助战。激战中,最终突破日军封锁退入苏联、加入中国特别旅的抗联残军——根据我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不超过人,其余大部分战死沙场。
在这场苦战中,四十比一的生存比率,决定了那些不熟悉武器或者无法和武器合二为一的战士,根本不可能杀出这场生死之战,无论男女。每一个幸存者,必须是最优秀的战士。 年轻的抗联女战士李敏,头戴布琼尼骑兵帽。 男兵掩护女兵撤退
令人惊异的是,这支部队女兵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的野战部队。抗联最后的部队中,女性的生存率远远高于男性。
女性本是军中的弱者,她们何以能够从这种地狱般的搏战中获得生还?
一批在日军作战中缴获的档案文件似乎揭示了其中血染的秘密。这是一批抗联第一路军代总指挥兼总政委魏拯民留下的信件。魏拯民本名关有维,陕西人,杨靖宇的亲密助手,也是杨靖宇殉国后代替他的抗联指挥官。由于他坚定顽强的指挥,使杨靖宇的部队在他牺牲后仍在敌后坚持了超过一年之久。
魏拯民是抗联残余部队撤退入苏的重要组织者和决策者之一,他在给部队的信件中部署让老人、伤员和女兵撤过边界,先退往苏联,他为他(她)们开出了自己署名的介绍信,有战斗力的男兵则要继续战斗下去,掩护战友脱险。
冬季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是封冻的,可以从江上撤到苏联境内,但是从岸边一直到江边都是结冰的冰面,没有任何掩护,这个时候过江牺牲非常大。在关东军的追击之下,撤下来的抗联部队总共有战斗力的官兵在南岸坚持,掩护老人、伤员和女兵过江。在日军疯狂的追击之下,他们伤亡惨重,却至死坚守着这份承诺。直到几十年后,提到那些掩护自己过江和坚持到底的男兵,有些老人还会热泪盈眶。
殉难者中,包括下达了这一命令的魏拯民。那是真正的中国男人,他们用生命护卫着自己的女性,用血为她们换得生存的希望。能够退入苏联境内的抗联人员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部队,答案大约就在于此。这一点也明显影响了这些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她们的丈夫无一不是来自那批护卫过她们的男人。
她们几乎都嫁给了自己的男战友:李兆麟和金伯文,于保合和李在德,陈雷和李敏,李明顺和周淑玲,刘铁石和庄凤……他们的婚姻无一不是持续到生命的终点,不离不弃。这些战火中得以生还的中国女性,用她们的一生回报了自己的英雄。 于保合、李在德夫妇。东北抗联教导旅里的女兵几乎都嫁给了自己的男战友。 《壹星期》——汇聚主流声音,相伴精英生活。长按指纹识别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