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伞!” “我不能跳!” 作为绝对服从命令的军人,试飞员张挺已经第四次拒绝上级的“跳伞”命令了。 飞机目前正在城市的上空,他如果跳伞,飞机将会直接坠毁,砸向城市,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他坚定地驾驶着仪表故障、快要崩溃解体的飞机驶向无人区。 直到飞机抵达无人区上空,他才松了一口气,可惜已经没有了跳伞机会,他双眼饱含泪水,发出最后一条语音。 “我已无法返航!告诉我的兄弟和家人,我爱他们!” 随着飞机落地爆炸的巨响,他永远地陨落在了这片土地...... 电影《长空之王》中张挺的牺牲片段,让无数人动容。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无数试飞员的真实生活。 他们是一群在悬崖边起舞的人,他们将飞机、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他们是祖国领空的守护者,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悬崖边的舞蹈 试飞员,这个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职业,却是检测新型飞机能否胜任飞行任务的重要一环。 毕竟地上跑的车坏了可以停下修修,而空中的飞机坏了,一旦掉下来,结局就只有一个。 所以,试飞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飞行测试,将新研发的飞机性能发挥到极限,暴露出飞机存在的问题,并将试飞数据提供给专家进行改进。 说通俗一点,他们就是实验新型战机的小白鼠。 他们在飞行中面对的问题和风险都是未可知的。而未知往往是最危险,也最让人恐惧的。 谁也不知道危险什么时候降临…… 空军某试飞大队副队长梁万俊,飞了13年战斗机后,调到试飞大队,是国家特级试飞员,也是歼20的首位试飞员。 在年7月1日,他和往常一样来到试飞基地,他此次的飞行任务是试飞进入定型阶段的“枭龙”战机,测试飞机发动机加力边界。 枭龙系列是上世纪末,我国和巴基斯坦共同投资开发的一类轻型高亚音速、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与我国以往战斗机差别很大。 梁万俊凭借多年积累、训练,熟练地驾驶着飞机直冲云霄,14分钟后,飞机爬升至米,他在高空完成了一系列极限操作,并获得了重要的测试数据。 他的任务完成地很顺利,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飞机油量指标突然出现异常,梁万俊迅速做出判断,“飞机漏油了”。他一边向地面指挥员报告情况,一边冷静地关闭加力,将油门调整到慢车状态,节省油耗。 飞机漏油,不是小事,车没油跑不动,飞机的油漏完,将会失去动力,从天上掉下去。 情况紧急,塔台立刻指示他迅速返回机场。 梁万俊沉着冷静地驾驶着飞机,调整高度,准备返场。 而地面塔台内的工作人员的心却随着飞机的运行揪了起来。 指挥官紧急下达各项应急处理指令,保障人员和车辆随时准备救援。 眼看着飞机离机场越来越近,但就在飞机高度为米,距离机场20多公里时,飞机的油表指针停在了0刻度。 飞机完全失去了动力来源,空中骤停,连发动机也出现了故障,机体急速下坠。 梁万俊此时必须做出选择: 一是选择跳伞保全性命,符合操作要求,但是新型战机必将坠毁。 二是继续操控失去动力的战机返回,凭借自己的操作技术,有小几率能保住飞机,只是自己将失去合适的跳伞时机,很可能坠机身亡。 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因为,飞机一旦坠毁,之前所做的制造、改进、测试工作都要重头开始,极限状态存在的问题随着飞机炸毁将继续被隐藏,也将继续威胁着飞行员的生命。 他看过太多,因为飞机坠毁而导致项目没有进展,时间被无限拉长或搁置的例子。 他无法看着科研人员的心血白费,也无法看着国家投入的万亿研发资金付诸东流。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哪怕需要他用生命来换,他也一定要带着飞机“回家”。 他决定,空滑迫降。 空滑迫降,就是靠惯性滑行让飞机抵达地面后停下来。 可是从世界航空史来看,成功率都非常低,战斗机更是史无先例,更何况梁万俊开的还是正在研发阶段的战斗机。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梁万俊不断修正飞机高度和速度的偏差。 最终,飞机与跑道成大锐角,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切入跑道。 要知道,一般飞机在跑道的滑行速度仅为55公里每小时,而跑道的长度有限,如果飞机无法在跑道上刹停,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飞机起落架的轮子与地面产生剧烈的摩擦,轮胎很快爆开,圆形的机轮毂被撞击变形,连带起一连串的火花。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终的宣判。 1分钟后,飞机终于刹住,而这时飞机仅剩米就要冲出跑道。 从出现故障到空滑迫降成功仅仅8分钟。他做出了让所有人敬佩的选择,推动了枭龙战机的研发进程。 梁万俊用8分钟在天地间上演的这场生死速递,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年11月9日,在中国航展上拍摄到的“枭龙”双座型战斗教练机 然而,在试飞员一场又一场未知飞行中,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 试飞员申长生已经55岁了,他只要完成最后一次飞行,就达到最高飞行年限,可以光荣停飞了。 他在起飞前对爱人说:“等任务飞完,我再好好陪陪你。” 然而,这最后一次的飞行,却将这位试飞员永远地留在了湛蓝的天空。 还有试飞员刘刚,在试飞的过程中飞机的发动机突然停止运转,他做出了保住飞机,争夺宝贵数据的选择。 然而幸运之神也没有眷顾他,飞机在空中解体。他的遗物最终只有一块没有烧尽的肩章....... 试飞员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是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用热血挥洒长空,用自己的生命铸就着中国战鹰的腾飞。 既已许国,何以许家 英雄试飞员李中华,曾在《开讲了》节目中谈到,试飞部队,从60年代到现在,已有29位战友献出了生命。平均每17分钟就会出现一次险情。 “没有人知道,我还能不能回来。”是对试飞员每一次试飞的真实写照。 他们用生命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是每个人心中的英雄。 对于每一个试飞员战士来说,他们对国家无愧于心,却愧对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试飞员邹延龄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过几天,我去试飞基地试飞,有一定的风险。我们的家庭是幸福的,但在此之前,我负你太多......” 既已许国,何以许家。 试飞员梁万俊也是如此。 为了试飞任务,他常常住在试飞基地,一年之中回家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2个月。 他对家人和孩子十分愧疚,所以只要他放假在家,就会变成“家庭煮夫”。 他希望多分担一些妻子的家务,会特意询问妻子和儿子喜欢吃的菜,为他们做饭、陪妻子逛街、帮儿子辅导功课...... 当然,他也和其他的试飞员一样,从不在家人面前提到试飞任务的艰难和危险。 梁万俊会告诉妻子,开飞机和开车一样简单,哪怕在生死边缘徘徊了一圈,也只告诉妻子,出了点事。 妻子王文敏只有通过新闻,才知道丈夫口中的“出了点事”是多么的惊险。 工作的高危性,让每一个试飞员都随时准备着为国牺牲,所以他们也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安排好家人的各项事宜。 试飞员李吉宽与妻子都是军人,每次在出高风险任务前,他都会在妻子办公室楼下站一会儿,默默地望着妻子位于二楼的办公室窗口。 因为他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亲爱的妻子,也许这就是离妻子最近的最后一次。 而他的妻子明知他在楼下,明知可能是最后一面,也选择避而不见,就怕影响他的心情,平添他的负担。 歼10试飞员李中华,在儿子出生那一年,加入到了新机研发的项目。 他害怕自己如果发生意外,儿子跟随自己姓可能日后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让儿子随了妈妈的姓,随时为牺牲做好了准备。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每一个试飞员,都默默地将时间和生命奉献给了蓝天,奉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他们无悔于“大家”,却也永远无法弥补在“小家”中的遗憾。 无法磨灭的责任和使命感 明知试飞风险大,为何仍有这么多大好男儿前仆后继地从事这项工作? 《长空之王》中,试飞员雷宇替所有试飞员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时,大队长张挺和雷宇共同完成一项试飞任务,为了保护雷宇和科研数据,张挺坠机身亡,雷宇带着数据跳伞受伤。 当父亲试着说服他回老家,找个安稳的工作安度余生时,他却坚持要继续当试飞员,即使为之付出生命。 他对父亲说:“在过去一百年里,我们失去的不光是尊严,还有自信”。而他“就是要把过去失去的尊严和自信拿回来。” 早期我国的飞机都是从外国进口或是买回飞机进行仿制。但想要守住我国领空,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飞机,所以试飞员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时试飞员到国外去培训,都会被外国的飞行员瞧不起,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连制造飞机的技术都没有,要试飞员做什么? 为了找回尊严,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钻研,试飞员们奋不顾身投入试驾。 他们宁愿以命报国,也绝不退缩,宁愿以命守机,也毫不犹豫。 歼10首席试飞员雷强说:“只要飞机不是在空中解体,我就是摔,也会把飞机摔在跑道上。” 对于飞行员来说,保住飞机,就是一切。这是他们心中无可磨灭的责任和使命感。 这也是每一位试飞员所坚守的信念。 梁万俊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春节休假,他和妻子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去看岳父岳母。 晚上回家的时候,因为走廊的灯坏了,他突然一脚踏空,连人带孩子一起从楼梯上滚了下去。 那时他将孩子紧紧抱在胸前,身体下意识的收腹、低头......将孩子小小的身体全部纳入自己保护圈中。 最后,梁万俊的背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胳膊和膝盖也都受了伤,但怀中他的儿子却毫发无损。 他开玩笑地对妻子说:“试飞员都知道,关键时刻,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他说:“作为试飞员,对待飞机就要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死守不放。” 保住最重要的东西,为我国航空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他们心中的热血和信仰。 梁万俊说,谁都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也一样! 但作为试飞员,我们的肩头承担的是一个时代,是历史的责任,是国家荣誉,是千万人的利益和希望。 为了更好地找到飞机问题,加快航天事业发展的进程,我们必将拼尽自己的全力。 歼20试飞员李中华为了这份责任,二十年来如一日,极其严苛的要求自己,科学饮食,坚持锻炼,保证自己体重变化不超过一斤。 他职业生涯没有一次因为身体原因影响飞行,曾20次徘徊在生死边缘,没有报废过一架科研新机。 因为这些背后英雄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国正式有了一套中国航空工业的设计、制造、试飞到装备部队的完整体系。 几十年来,我国的航空事业有了大幅度的进展。我们的隐形战机歼20已经成为俄标第五代战机的代表。我们的试飞员也与时俱进,进入了第三代。 如果说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第二代试飞员是技术型,那么第三代试飞员则是专业型。 他们既是新机型的鉴定者,又是飞机性能的探索者,更是新机的设计参与者。 为此,梁万俊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收集整理了百万字的航空资料、飞机图片和飞机模型。 他阅读了大量飞行和军事相关知识,不畏严寒、酷暑,常常在机场、座舱里熟悉电门、开关、操作程序以及相关数据.....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了解飞机的设计结构和用途,才可以更快地判断飞机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负国家的期待。 像梁万俊这样孜孜不倦探究的试飞员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试飞员来说,不仅是国家选择了他们,也是他们选择了这项神圣的使命。 为此,他们绝不会退缩,不惜付出最宝贵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 歼10试飞员黄炳新曾在给家人的遗书上这样写道:“即使我牺牲了,为国防的发展也是值得的。里面的钱作为我交得最后一次党费,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每次试飞,试飞员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提前写好了遗书,但他们却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活着,还在飞行。” 试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场试飞都是试飞员用生命去铸就的。 对于试飞员来说,他们的生命=性命+使命。 如果说飞行员是完成飞行作战任务的执行者,那么试飞员就是飞行员背后的磨刀石。 他们将飞行员的刀磨到锋利,然后交到战士手中,让他们能更好的利用手中的刀,消灭敌人,守护我们的国家。 正如《长空之王》中的台词“以前失去的,我们这代人要拿回来”。 从歼10到“枭龙”号到歼10(双座)、歼20...... 中国航空事业腾飞了,我们再也不是被人瞧不起的航空弱国,再也不是任由他人侵犯我们领空而束手无策的航空弱国。 世上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负重前行,致敬每一位试飞员,他们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英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ikang625.com/tscs/25933.html |